為學(三)

近思錄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濂溪先生(周 敦頤)曰:聖希天(聖人 嚮往天道),賢希聖(賢人 嚮往聖人),士希賢(士人 嚮往賢人)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 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 市(國人有一人 不安於其位,則自己感到羞恥,就像被人公開在市場用鞭子鞭 打)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 聖(超越他們 ,則成為聖人),及則賢(與 他們等齊,則成為賢人),不及則亦不失於令 名(即使不如他們, 則不也能成為不失聲名的君子)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蘊藏 於內心)為德行,行之(表現 於行為)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只 學習到文辭便停止的人太過狹隘了)


君子主敬(保持誠敬)以 直所內(使內心正直),守義 以方其外(端正外在的行為)。 敬立而直內,義形而外方(行為端正)。 義形於外,非在外也(義展現於外在, 卻不是外在的,而是源自內心)。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 孤也。無所用而不周(沒有什麼地方使用 起來會不周全),無所施而不利( 沒有什麼地方施行起來會不便利),孰為疑乎?


動以天(天理)為無妄,動以人欲 則妄矣。無妄之意(意義)大矣哉! 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既已無妄,不宜有 往(超過), 往則妄也(超過則虛妄)。 故《無妄》之《彖》曰:「其匪( 非)正有眚(ㄕㄥˇ;過 失),不利有攸往(不合乎 正道就會有過失,不利於前往要去的地方;攸往,所往)。」


人之蘊蓄(學問品德的積蓄), 由學而大(由學習而擴大)。 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近思錄》是朱熹與呂祖謙共同編訂的儒家著作,輯錄了北宋著名道學家周敦頤、 程顥、程頤、張載等四子的言論與事蹟,同時也反映了編者為重振儒家道統的理想。 是書成於淳熙二年(1175年),收錄語錄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門。朱熹曾對弟子說:「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在南宋及 元明時期,《近思錄》是影響廣大的一本儒學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