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字經序

王石鵬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臺灣,鯤洋(大洋)一彎島也, 昔呼大彎;因其周圍近水,故以臺灣名之。或曰荷蘭人築城 如臺(熱蘭遮城),在 於安平鯤身沙線(鹿耳門水道水底 砂硬,暗礁危險,當地人稱為鐵板沙線),沙環水曲成灣,因名臺灣。 要之,不離海島之稱者近是。山則崔巍(巍峨)萬 疊,田則膏腴萬頃;舟楫可達,林木鬱蒼, 西洋人嘗以浩愈磨沙(福爾摩 莎)稱之(美島之意)。東望日本琉球,南 屬呂宋非利賓諸島,西對福建廣東, 皆隔一衣帶水,曾(乃)無藩 籬之蔽,此不可不知之勢也。

(但)臺灣自古無專書可考, 《隋書》所載曰大琉球以還乃有毘舍耶之 稱。毘舍耶者,印度梵語也。毘(ㄆ|ˊ)者, 謂地宜稻穀之意;舍耶,即莊嚴也。然皆以海外置之,不通音問。至中葉, 始知有臺灣。未幾,而島夷(指荷蘭人)、 海寇(指鄭成功)相繼竊據。初收入版圖,三百年來, 遂成富庶樂郊。迨乙未(光緒21年, 西元1895年)之際,白馬盟成,又遭紅 羊劫換(國難; 指馬關條約,清廷割台)。時久事繁,以予管見(窄淺的見識;自謙 之詞), 凡書籍有關於臺灣者計有三百餘種,層出不窮,難以全閱。 予用是竊有憾焉,思欲輯為一書,而未得其暇。庚子 春杪(ㄇ|ㄠˇ;末), 適在臺北師範學校,接家電促歸,遂丁(遭遇)父 艱。居鄉讀《禮》餘閒,爰(於 是)不揣固陋(自謙之詞, 指自不量力),採諸家之雜說及從 東文(日文)譯出 ,編成韻語;倣宋王伯厚(宋 代王應麟,三字經的作者)先生所著之《三字經》體, 因顏(題字)曰 《臺灣三字經》。首序位置、名稱、治亂、沿革,繼敘番部種族、 山川、物產及經濟上之事業,莫不略舉其 端(大 要),雖曰地理,而歷史寓焉。

夫一物不知,儒者之恥,西人五尺童子,皆能明五洲萬國之俗, 太陽地球之位;吾人生斯、長斯而不知斯地之事事物物,亦可羞乎 !古者,《周禮》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用知地域之數,辨其山林、 川澤、邱陵、墳衍(肥 沃土地)、原濕(平原低 濕土地)之名物,辨其邦國、都鄙之數,故有 土會(辨別土地物產, 以制稅賦)、土宜(辨 土地適合生物生長的方法)、土均(辨 土地質地以定稅賦等級)、土圭(測量土 地的器具)之法。而大司馬之職,又有職方氏、訓方氏、土方氏、懷方氏、 合方氏、形方氏(以上均與地理相 關的官職名),無非為地理計者。 是地學烏(怎能)可忽乎哉! 大丈夫桑孤篷矢(古時男子出生, 以桑木作弓,蓬草為矢,使人射向四方,以表示男兒志在四方之意),志在四方 ,行將馳驅萬里,遊歷五洲,倘不知山川形勢,難免迷途入坎(坑洞)之 虞。 昔普魯斯(普魯士, 今德國)之將蹶(攻 擊)法國也,兵皆藏有法國地圖, 故履境如入釣遊之鄉( 指故鄉),其獲益固不待言矣。茲予之作此《三字經》者, 蓋欲為本島童蒙(尚 未啟蒙的幼童)示其捷徑,且便於口頭熟讀故也。 或謂臺灣特其小焉耳,區區地學何足以廣其見聞; 然行遠自邇(近), 登高自卑,前程遠大,不得不先於此開其端也已。


王石鵬(1876-1941),箴盤,號了庵,竹塹人。師承舉人鄭家珍,以詩歌見長, 為竹梅吟社成員。後定居台中,曾任台灣新聞報漢文部記者。 著作其多,但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