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蔽篇第二十一(節選)

荀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蒙蔽於偏頗一隅,只認識事物的片面), 而暗(闇;蒙蔽)於大理。治則 復經(能夠糾正錯誤,則恢復正常的道理), 兩疑(三心二意)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 莫不求正(追求正道)而以自為(實現 自己的治國理想)也。妒繆(背離;違反)於道, 而人誘其所迨(ㄉㄞˋ;喜好)也。私其所積(習;經驗), 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偏愛), 以觀異術(與自己不同的學說), 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走,指偏離而走;指與治道愈走愈偏離), 而是己不輟(仍自以為是)也。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故為蔽(所以造成蒙蔽有以下幾種情況): 欲(欲望)為蔽,惡(厭惡)為 蔽,始(只看見開端)為蔽,終(只看見結果)為 蔽,遠(只看見遠的一面)為蔽,近(只看見近的一面)為 蔽,博(只看到廣泛的一面)為蔽,淺(只看到淺顯的一面)為 蔽,古(只看到古代的情況)為蔽, 今(只看到現在的情況)為蔽。 凡萬物異(相互差異)則莫不相為蔽, 此心術之公患(通病)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 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心中)縣 衡(懸衡;衡量)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未可定然否也。冥 冥(昏暗、晦暗)而行者, 見寢石(橫臥的石頭)以為伏虎也, 見植林以為後人(立人;站立的人)也 ,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為蹞步(ㄎㄨㄟˇ ㄅㄨˋ; 半步)之澮(小溝)也; 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小門)也,酒亂其神也。 厭目(按目;按著眼眼)而視者, 視一為兩(一件東西看成兩件); 掩耳而聽者,聽漠漠(默默;無聲)而以為 哅哅(喧囂),埶(勢; 指外力)亂其官(感官)也。

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牛好像長得像羊), 而求羊者不下牽(不下山去牽牛)也, 遠蔽其大也(知道是因為距離遠使牛看起來變小)。 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筷子), 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知道是因為高度使樹本看起來變小)。 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 水埶(勢)(眩;迷惑)也。瞽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 用精(視力)惑也。 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 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