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道篇第十三(節選)

荀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人臣之論(人臣的類別):有態臣者, 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 距(拒)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 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諂媚的臣子)者也。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卹公道通義, 朋黨比周,以環主(迷惑人主)圖私為務, 是篡臣者也。內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民親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百姓效法,如影隨形), 應卒(ㄘㄨˋ;猝然,突然)遇變,齊給如響(迅速得到回響); 推類接譽(以法類推,接觸各種事物), 以待無方(無常;各種情況變化), 曲成(各方面都能符 合於)制象(法制), 是聖臣者也。

故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彊(強), 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態臣用則必死, 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 故蘇秦州侯張儀, 可謂態臣者也。張去疾奉陽孟嘗, 可謂篡臣也。管仲咎犯孫叔敖, 可謂功臣矣。伊尹太公,可謂聖臣矣。是人臣之論也, 吉凶、賢不肖之極(最高原則)也。 必謹志(誌;記)之, 而慎自為擇取焉,足以稽矣。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 不卹君之榮辱,不卹國之臧否(善惡得失), 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豢養門下賓客)而已耳, 謂之國賊。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隕(毀滅)社稷之 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 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諍); 有能比知(合知)同力(指 聯合同樣忠心有智謀者),率群臣百吏而相與 彊君(強迫君主)撟君( 矯正君主過失),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於尊君安國,謂之輔; 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 謂之拂(ㄅ|ˋ;輔佐)

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 闇(ㄢˋ;暗;昏昧)主惑君以為己賊也。 故明君之所賞,闇君之所罰也;闇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伊尹箕子可 謂諫矣,比干子胥可謂爭矣,平原君之於可謂輔 矣,信陵君之於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故正義之臣設(受重用),則朝廷不 頗(偏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指勇武之士)施, 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堅守 職責),則疆垂(邊陲)不喪。 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獎勵)其盛, 闇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罰其忠,賞其賊, 夫是之謂至闇(暗)所以滅也。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