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小盤谷記

梅曾亮

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

江寧府城(南京市), 其西北包盧龍山(即獅子山, 在南京西北約二十里處)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 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大約煮熟五斗米的時間), 行抵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 乃墜(下抵)大谷。四山皆大桂樹, 隨山陂陀(ㄆㄛ ㄊㄨㄛˊ;不平坦、不順利)。 其狀若仰大盂(ㄩˊ;盛食物或漿湯的容器),空響內貯, 謦欬(ㄑ|ㄥˋ ㄎㄞˋ; 咳嗽)不得他逸(咳嗽之聲也無法泄散); 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耳邊卻常常聽到大自然的聲音)。 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阬谷窪隆,若井灶齦齶 (|ㄣˊ ㄜˋ ;牙床。 比喻物的根底或指岩石崎嶇如牙齒般的不齊。)之狀。或曰:「 遺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時,明朝遺民避兵之處所)。 三十六茅庵(草屋), 七十二團瓢(ㄊㄨㄢˊ ㄆ|ㄠˊ;小屋子),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瞑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 相切摩而變化;摩擦振盪), 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同遊者,侯振廷舅氏、異之湘帆岳庵、 弟念勤,凡六人。


梅曾亮(1786∼1856),近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 授知縣不就,援例為戶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告歸,主揚州書院講席。咸豐三年(1853), 太平軍克南京,梅曾亮後輾轉至清江。梅曾亮少喜駢文,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 姚鼐主講鐘山書院,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20餘年,師承姚鼐,文名頗盛, 治古文者多向其詢問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