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泛月記

林紓

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

人佞佛(迷信佛教), 以六月十九日為佛誕(生日)。 先一日,闔城士女皆夜出,進香於三天竺(指印度;此指佛教)諸 寺(杭 州城外有三間天竺寺),有司(官員)不 能禁,留湧金門(杭州正西城門)待之。 余食既,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蕩舟為湖遊。霞軒能洞簫, 遂以蕭人(吹蕭怡人)

月上吳山(在西湖東南,為杭州名勝之一), 霧靄溟濛(幽晦的樣子), 截然劃湖之半(水上迷蒙的霧氣將西湖從中劃開)。 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遊湖的船隻)。 洞簫於中流發聲,聲細微,受風若咽,而悽悄哀怨, 湖山觸之,仿佛若中(觸染)秋氣。 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西湖自 新橋至孤山的長堤,相傳為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築)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 吹簫背月而行,人柳蔭中。堤柳蓊鬱(茂盛的樣子)為黑影, 柳斷處,乃見月。霞軒著白袷衫(舊式衣領交迭 於胸前的單衣),立月中,涼蟬觸蕭,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畫船經堤下者,咸止而聽, 有歌而和者。詒孫顧余:「此赤壁之續也。」(蘇軾作 《赤壁賦》,敘述與友人月夜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友人中有一人吹簫,與這次游湖的情景相似)。 余讀東坡(蘇軾,號東坡居士)《 夜泛西湖五絕句》,景物淒黯,憶南宋以前,湖面尚蕭寥,恨赤壁之簫 ,弗集於此(遺憾當年蘇軾遊西湖,沒有像遊赤壁時, 有人吹洞簫助興)。然則今夜之遊,余固未襲(抄 襲)東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情況 相似),安知百餘年後, 不有襲我者?(不有抄襲我們今日這種情景者?)寧 能責之襲東坡也?(怎能說我們是抄襲蘇軾赤壁之遊的行徑呢?)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向我催稿),為之記。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 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福建閩縣(今福州)人, 近代著名文學家。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 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於經,取材於史,多讀儒先之書, 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

林紓自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 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中年而後,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他不懂外語, 不能讀原著,只靠「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後來他與朋友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 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一生著譯甚豐,翻譯小說達二百餘種,為中國近代譯界所罕見, 被譽為「譯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