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庵記

顧炎武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舊中涓(宦官)養民, 以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夏, 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道士)。數年, 始克結廬於西峰之左,名曰「復庵」。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山之人 皆信而禮之。而君固非方士(研究神仙、祈禳等法術的人)者流也。 幼而讀書,好《楚辭》; 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宮(太子所居之宮)伴 讀。方李自成之挾(擄掠)東宮二王以 出也。君知其必且西奔,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將 盡厥(其)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指華山),懸崖之顛,有松可蔭, 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於官(官府不課稅), 不隸於宮觀之籍(籍冊)下之 人或助之材(提供木材協助建庵),以創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間),東向以迎日出。余嘗一宿其庵。 開戶而望,大河(黃河)之東,雷首(首陽山)之 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採薇而餓者(商朝亡 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 若揖讓(作揖謙讓)乎其間,固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 自是而東,則(汾水)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於雲煙之表,如將 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介子推協助晉文公返國登基後隱於綿山), 又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山名)之間, 宮闕山陵之所在(明朝故宮所在之地), 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ㄒㄩㄢˋ ㄖㄢˊ;流淚哀傷國家覆亡)! 作此記,留之山中。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君之志也。


顧炎武(1613 - 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戰爭,後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 考訂古音。著有《日知錄》等書,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 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學術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