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村樓記

歸有光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本文為作樓記,卻不正面敘述樓的外貌及內容,而是敘述與故人的情誼,字裡行間,感情飽滿,充溢著對好友的懷念之情。

昆山治城之隍(沒有水的護城壕。有水稱池。 無水稱隍。),或云即古婁江(又名下江, 即今瀏河。在江蘇省東南部。瀏河,源出太湖,東北流經蘇州、昆山、太倉等市,到瀏河鎮東 北入長江。),然婁江已湮(指河流堵塞), 以隍為江,未必然也。吳淞江太湖西來,北向,若將趨入縣城。未二十里, 若抱若折(形容水流蜿蜒曲折的樣子),遂東南 入於海。江之將南折也,背折而為新洋江新洋江東數里,有地名羅巷村, 亡友李中丞(李憲卿,字廉甫, 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歷官河南按察使、湖廣巡撫,後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所以稱中丞。)先世(祖先)居於此,因自號為羅村云。

中丞游宦(在外做官)二十餘年, 幼子延實,產於江右(江西)南昌之 官廨(ㄒ|ㄝˋ;官署,公家辦公的地方。)。其後, 每遷官輒隨,歷東(今 山東兗州)(開封的古稱, 此處代指河南)(今湖南、 湖北地區)之境,自岱岳(泰山)嵩山匡廬衡山瀟湘洞庭之 渚(水中小塊陸地)延實無不識也。 獨於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不明白)之。中 丞既謝世(去世)延實卜居(選 擇居住之地)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有樓 翼然(樓房的挑檐像鳥展翅)出於城之上, 前俯隍水,遙望三面,皆吳淞江之野,塘浦縱橫(水塘港口 縱橫交錯),田塍(ㄊ|ㄢˊ ㄔㄥˊ;田埂)如畫, 而村墟(ㄒㄩ;泛指村莊、村落)遠近映帶,延實日 焚香灑掃讀書其中,而名其樓曰見村

余間(偶爾)過之,延實為 具飯(準備飯菜)。 念昔與中丞遊,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相與飲酒論文, 忽忽二紀(二十四年;一紀十二年。), 不意(想不 到)遂已隔世。今獨對其幼子飯,悲愴者久之。 城外有橋,余常與中丞出郭, 造故人方思曾(方思曾, 即方元儒,字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舉人,是歸有光的好友),時其不在,相與憑檻, 常至暮,悵然而返。今兩人者皆亡,而延實之樓,即方氏之故廬,余能無感乎!中丞自 幼攜策(帶鞭。此處指騎馬)入城, 往來省墓(掃墓)及歲時出郊嬉遊, 經行術徑(道路),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處,有挽父(出殯時牽引 靈柩的人)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延實既能不忘其先人, 依然水木之思(即不忘根本之意), 肅然桑梓之懷(即故鄉之思。古人有在房屋 周圍種桑樹和梓樹的習慣,因此常以桑梓代指故園),愴然霜露之 感矣(思念先人之情感)。自古大臣 子孫蚤(早)孤而 自樹者(少時喪父卻能自強不息, 有所建樹的人),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



歸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人稱震川先生。昆山(江蘇昆山)人。 少年好學,九歲能屬文,三十五歲,鄉試中舉。但以後八會試都未及第,直到六十歲時才中進士。 晚年任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積勞成疾,卒於南京。歸有光對明朝中葉前後七子 的「文必秦漢」的擬古風氣,提倡學習唐宋人的古文,與王慎之、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 。其中,以歸有光的作品成就最高。歸有光的散文樸素簡潔,恬適自然,善於敘事,親切動人, 為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