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臣論

韓愈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爭臣,就是諫諍之臣。唐德宗時的諫官陽城,原本隱居於中條山,因人品學識為人所敬仰, 因此被薦舉為諫官,然而上任五年,卻唯唯諾諾,對皇帝無所規勸。韓愈因此寫了這篇《爭臣論》加以評擊。據說陽城受到此文的影響而 改變處事態度。後來,宰相陸贄被奸臣誣陷時,陽城極力上疏諫諍,後又阻止皇帝任斐延齡為相。後來韓愈寫《順宗實錄》時,對給予陽 城給高度的歷史評價。)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諫官陽城算不算是一個有道之士呢?)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於之鄙(隱居於山西的郊外)之鄙人, 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光榮)陽子不色喜。 居於位(擔任諫官),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其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應之曰:「是《易》所謂『恆其德真,而夫子凶』(易經原文:恆其德真,婦人吉,夫子兇;指女子須長久堅持貞潔,男子則 須因事制宜;韓愈批評陽城擔任諫官後,行為仍然像隱居時,不能有一番作為)者也,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 在《易蠱》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事奉王侯,是行為高尚的隱士)《蹇》之 六二則曰:『王臣蹇蹇(ㄐ|ㄢˇ ㄐ|ㄢˇ;艱難的樣子),匪躬(不顧自身利害)之故。』 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指隱居), 而致匪躬之節(不顧自身利害而盡忠王室的節操)(有冒進之患生), 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有曠官之刺興),則冒進(貪求官位)之患生,曠官(怠忽職守)之刺(諷刺)興,志不可則(取法), 而尤(過失)不終無也。 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 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若人視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 於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 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 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 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語出孟子萬章篇)為祿仕者也(因為貧窮而不得不求仕以養家活口者), 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職去富貴的官位)而居貧若抱關(看守城門)擊柝(ㄊㄨㄛˋ;指更夫)者可也。 蓋孔子嘗為委吏(管糧倉的小吏)矣,嘗為乘田(管理牧牛羊的小吏)矣, 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而已矣。(總合計算清楚就可以了)』必曰:『牛羊遂(成長)而已矣。』 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已為名者,故雖諫 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書》曰:『爾有嘉謨(ㄇㄛˊ;好的謀略)嘉 猷(|ㄡˊ;謀略),則入告爾后(君)於內; 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應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之知者,大 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ㄆㄥˊ ㄏㄠ; 蓬、蒿,皆野草名。蓬蒿,借指野地。)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 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 不僭賞(沒有錯誤的獎賞)、從諫如流之美。庶巖穴之士(隱居中的平民高士), 聞而慕之。束帶結髮,願進於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於堯舜,熙(發揚)鴻號(君王偉大的名號)於 無窮也。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 ,何子過之深也?」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憫)其 時之不平,人之不乂(|ˋ;安定、平靜)。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 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ㄗ ㄗ ㄎㄨˋ ㄎㄨˋ; 勤勞努力不懈怠。),死而後已。故過家門不入,席不暇暖,而(煙囪)不得黔(黑)(形容墨子為人奔走,沒有時間煮飯)。 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為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 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凌駕)諸人, 而惡(厭惡)訐以為直者(憎惡把攻訐別人當做是正直的人)。 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於也, 吾子其亦聞乎?」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 也以為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於亂國,是以見殺。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 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稱韓吏部。卒諡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蘇軾稱讚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對後世古文影響深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