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

歸有光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先妣(先母)孺人(明、清時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封孺人。後成為古人對母親或妻子的尊稱。)弘治元年(西元1488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嫁來)。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滿一年)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生一男一女雙胞胎):殤一人(生時死了一個),期(滿一年)而不育者(無法撫養)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養育)他子加健。然數顰蹙(皺眉頭)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老婦人;指僕人)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不會經常懷孕)。」孺人舉之盡,喑(啞)不能言。

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睡著)也。傷哉!於是家人延(聘請)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像)母也。

孺人諱。外曾祖諱;外祖諱,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對著橋頭)(依傍)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雄(有錢);敦尚簡實,與人姁姁(ㄒㄩˇ ㄒㄩˇ;言語溫和親切)說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到)吳家橋,則治木棉(棉花);入城,則緝纑(ㄌㄨˊ;紵麻類的植物,可以織成布匹);燈火熒熒(|ㄥˊ |ㄥˊ;閃動的樣子),每至夜分(夜半)。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餽贈)。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繁多、重積的樣子)(曬)階下。室靡(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整潔的樣子)。遇童奴有恩,雖至棰楚(一種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罰),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請假不上學)有光意戀戀(依依不捨),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ㄐㄩˇ ㄩˇ;牙齒上下不整齊。指不順暢。),乃喜。

孺人卒,母孺人亦卒。氏家有羊狗之痾(ㄜ;疾病;或曰羊癇風);舅母卒,四姨歸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一年)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追念)一二,彷佛如昨,餘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人稱震川先生。昆山(江蘇昆山)人。少年好學,九歲能屬文,三十五歲,鄉試中舉。但以後八會試都未及第,直到六十歲時才中進士。晚年任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積勞成疾,卒於南京。歸有光對明朝中葉前後七子的「文必秦漢」的擬古風氣,提倡學習唐宋人的古文,與王慎之、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其中,以歸有光的作品成就最高。歸有光的散文樸素簡潔,恬適自然,善於敘事,親切動人,為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