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上) (節選)

孟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一)

孟子曰:「盡其心(朱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者,知其性(朱注:心之所具之理)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ㄠˇ ㄕㄡˋ;壽命長短)不貳(不疑慮生命的長短),修身以俟(ㄙˋ;等待)之,所以立命也(修身養性以等待天命)。」


(三)

孟子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指仁義禮智,人性本有的德性;追求就會得到,不求就會失去),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自己本性上所擁有的德性;所以只要肯追求,一定得能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指富貴等外在事物,雖求之有道,但能否得到富貴,終有天命,不能必得也),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追求不必然會獲得,因為所求的是身外之物;雖然追求,也不一定能夠得到)。」


(四)

孟子曰:「萬物(萬物之理)皆備於我矣(都具備在自己的身上)。反身(反省自己)而誠(真實無妄),樂莫大焉。強恕(勉力推行恕道)而行,求仁莫近焉。」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羞恥之心),無恥之恥(能夠知道無恥是可恥的),無恥矣(就不會有恥辱了)。」


(九)

孟子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趙注:自得無欲之貌);人不知,亦囂囂。」(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乎!)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凡民,無自知者,故須待文王之大化,乃能自興起以趨善道)。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十一)

孟子曰:「以佚道(安民之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保民之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疢,ㄔㄣˋ;災患)。獨孤臣孽子,其操心(自持其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達於事理)。」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東山, 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其它的小湖水所吸引; 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就難以被別的異端言論所吸引。)。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波瀾)。日月有明, 容光(小縫隙)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崁也;坑窪)不行; 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流水這種東西,不把坑窪填滿則不向前流;君子立志於道,不到一定的程度則不能通達。 朱注: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達者,足於此而通於彼也。成章,「成章」:原指音樂完畢為一章,引申為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或規模。)


(二十九)

孟子曰:「有為者辟(譬)若掘井,掘井九軔(ㄖㄣˋ;七十二尺)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四十五)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禽獸草木)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焦注:先親其親戚,然後仁民,仁民然後愛物,用恩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