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299)

“地图台湾特展”参观笔记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国立台湾博物馆

今天前往台北市区探访几处古迹,顺道去国立台湾博物馆参观“地图台湾特展”(注1)。 这项特展展出十六至二十世纪初有关台湾的古地图,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地图展。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地图记录地理,可与历史相互佐证。虽然地图是静态的,像是对某一历史 空间的瞬间摄影,然而一张地图,总给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在展览会场中,一张张台湾古地图,令人徘回流连 ,不忍离去。而令人高兴的是,台湾博物馆并不禁止摄影(但不得使用闪光灯及脚架),这对我 来说,方便许多,可以用数位相机做为记录工具,节省抄笔记的时间。

台湾最早的地图大约出现于十六世纪,正是所谓的“大航海时代”。从西洋东来的葡萄牙人首先 “发现”了台湾,称之为“福尔摩沙”(Ilha Formosa),意即“美丽之岛”。其实中国人更早发现了台湾 。史书记载,三国时代孙权(东吴)黄龙二年(西元230年)派兵万人,渡海寻求夷州,并掳掠数千人而还, 是中国经营台湾的开始,但夷州是否就是台湾,并无直接的证据,只能算是史家的推测而已。

元朝顺帝 至元元年(1335年),于澎湖设巡检司,征收盐税,是中国最早在澎湖设置政府机构的记录。明朝继承之, 自此之后,澎湖成为中国的固有领土。1622年,荷兰人侵入澎湖,曾引起明、荷军事对峙,最后明、 荷各自让步,荷兰人承诺退出澎湖,明朝则默许荷兰人取得台湾。1624年,荷兰人登陆台湾。

图:中国戎克船-从宋、元至明、清,中国以这种木质船进行海外贸易,西方人称之为“戎克船”

从孙权派兵征讨夷洲,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至明末的一千多年间,“台湾” 不断地出现于中国的史书,但名称不一,颇难认定其真伪。这也显示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对于台湾的 地理位置的认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

最早清楚认识台湾岛的中国人,可能是明朝中叶起横行于中国东南 沿海的民间海上武装力量-海盗。其中后来较著名的颜思齐及郑芝龙都曾以台湾为根据地。

台湾的位置就这么暧昧不明,若隐若现,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的舰队东来,在十七世纪初 的大航海时代里,台湾终于以“福尔摩沙”之名,跃上了国际舞台。

这篇旅记是这次参观“地图台湾特展”的笔记。图文皆取材自这项特展,仅经过微幅编辑及补充而已, 做为自己温习之用,也分享给有兴趣的读者。

旅游日期:2005.09.20  

注1地图台湾特展”展览期 间2005/05/18~2005/09/30,周二至周日,上午十点至下午五点。


“地图台湾特展”


◎古今华夷区总要图 约北宋天符年间(1096-1100)

北宋的古地图,无法确定台湾的名称及位罝,当时漳、泉的外海 有三佛齐、虾夷、昌国、流求等岛屿。



◎世界地图 (1554年)

葡萄牙人手绘的航海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绘出台湾的一张地图。

葡萄牙人是最早“发现”台湾的西方人,并将这座岛屿命名为“福尔摩沙”。



◎东南海夷图(明嘉靖34年,1555年)

明嘉靖34年,正是海盗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年代。

这张地图中,福建兴化外海出现的岛屿名称有:彭湖、 小琉求、大琉求、日木、马四矢、倭奴、毛人等。



◎坤舆万国全图 (明神宗万历30年,1602年) (局部图)

利玛窦所编绘的著名世界地图。图中并未明确标示出台湾的位置。 在小琉球与大琉球下方有一无名岛可能就是台湾。

利玛窦(Matteo RICCI),明神宗万历11年(1583年)来华,明神宗万历38年(1610年)卒于北京。 他是第一个 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知识,例如天文学、地理学、历法、数学、医学等知识引进中国的欧洲人。



◎日本江户初期东洋诸国图 (约1600年以后)

台湾在地图中被命名为“高砂 ”,由上中下三岛构成。 上有经纬线、比例尺、八分仪等西方当时地图测绘之符号, 推测为受十六世纪葡萄牙制图学影响之海图。

西元1609年,德川幕府命九州岛原藩主有马晴信征台,但遭到台湾原住民抵抗, 失败而返。这是日本初次经略台湾的开始。其后,日本采锁国政策,暂时退出了 东亚的角逐。



◎福尔摩沙岛,西班牙人港口描述 (明熹宗天启6年,1626年)

1626年,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并于社寮岛(和平岛)建圣萨尔瓦多城。

本地图主要描绘17世纪西班牙占有基隆的港湾地形,如港湾深浅,泊靠港湾, 防御工事,住民聚落格局等,可以看出当时船只多于社寮岛进行补给。

(地图为日据时代重绘)



◎皇明大一统总图(明思宗崇祯9年,1636年)

地图中台湾一带被画成北为鸡笼澹水,中为北港, 下连澎湖的上下相接三岛。显示明代官方对台湾地理认知的模糊。

此时的台湾南部已经被荷兰人统治了12年,但当时北台湾的基隆及淡水为西班牙人所控制。这张地图倒是 反映了当时台湾“南北分治”的政治情势。



◎福尔摩沙、澳门与广东图(明思宗崇祯9年,1636年)

图中台湾南部绘出一个大海湾,说出了大湾(Tayouan)地名的由来,是当地汉人因此地海湾的广阔, 故称之为“大湾”(闽南话),后来演变为全岛的称呼(台湾)。



◎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 (清顺治11年,1654年)

1642年荷兰人击败占领鸡笼的西斑牙人,势力正式进入北台湾; 1654年荷兰人绘制出台北盆地的地图,显示荷兰人对台北盆地已有相当的了解。

这张地图重点在描绘港湾、河流交通要道,以及沿岸村社。 地图中有1至61号的阿拉伯数字,左上角为各数字的说明文字。 这张地图也反映出,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北台湾,除了原住民以外, 中国人与其它外来民族早已在此地活动的事实。



以下两图为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教授所考证出的第1-61号地名的位置。

有兴趣进一步了解1-61号地名的读者可参考:
翁佳音着,《大台北古地图





◎康熙台湾舆图(摹本) (清康熙43年,1704年) (局部图)

“康熙台湾舆图”,为清占领台湾后的第一张地图,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台湾古地图。 原作因年代久远,画心绢质疏松脱落,画迹模糊,已送至日本修复中。本地图为摹本。

地图的绘制采中国国画的风格,既是一幅地图,也是一幅山水画。



◎南瞻部洲万国掌果之图 (清康熙49年,1710年) (局部图)

日本的佛教观世界地图,参照明代《三才图会》、《图书编》、《明一统志》等书的地图而绘成, 台湾出在图的右下方,写着大冤、台湾、东宁等不同名称。



◎中华沿海地区海图 - 广东,福建与福尔摩沙岛 (清雍正6年,1728年)

本图反映出十七世纪荷兰统治时期的台湾,除了西岸, 也标示出东部山区一带的原住民村落。这显示荷兰人曾数次至花莲地区探勘, 可藉此地图来探讨当时荷兰人所走的路线。

注:地图年代标示为1728年,令人困惑。荷兰人在1662年就已 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了。或许是1628年的笔误。(Tony)



◎台湾前山图(清雍正8年,1730) (局部图)

出自台湾总兵陈伦炯所著的《海国闻见录》。

地图中台北盆地附近出现的地名有:大鸡笼、金包里、小鸡笼、大屯、 外北投、内北投、八里分、干豆门(关渡)、淡水城、淡水港等。

金包里的外海有旗竿石、鸡心屿;鸡笼城则被独立标示出来。



◎台湾后山图 (清雍正8年,1730年) (局部图)

此图标示出台湾东部一些重要的港口(标注“港可泊舟”)、 河川与聚落地名。一般大众的认知,噶玛兰是吴沙于嘉庆元年(1796年)入垦的,但从这地图则显示“后山” 并非化外之地,至少在清雍正年间与外界已有舟楫往来。

龟山岛被称为“龟屿”, 注明“山多林木,但水势急流”。 地图上方(黑线旁)注明:“蛤仔难与后笼对峙”。 在右下方注明“有内山番,往来宜避”。



◎福建省地图(清雍正13年,1735年)

法国耶稣会教士冯秉正(Joseph Marie de Mailla)于康熙53年(1714年) 奉康熙皇帝之命至澎湖、台湾绘制地图。冯秉正的足迹并未及台湾东部, 因此绘出的台湾地图只有西部,且在图上标示出台湾岛东西部的界线(limite), 此为“番界”。

冯氏的观察记录也成为典型的台湾地图影像,台湾东部为蛮荒 无主的刻版印象不断出现在日后西方人的记录当中。

这幅地图是法国耶稣会所绘制的福建省及台湾地图,台湾的部份是根据 冯秉正等人的测绘,因此台湾东部一片空白。



◎福尔摩沙人(清道光7年,1827年)

西方人所绘的台湾原住民图像,有着“食人族”的印象, 外貌则是欧洲人的形像,一点也不像台湾的原住民。

十八世纪初,一位自称是台湾原住民的西方人George Psalmanaaz 在英国出版了一本有关台湾历史、民族志的书籍。此书当时 惊动欧洲上层社交圈,先后被翻译成多国语文流通。这本书内容多凭想像, 可视为当时欧洲人的“东方想像”之作,并非真实反映台湾的面貌。



◎福尔摩沙鸡笼港 (清咸丰5年,1855年)

这张鸡笼港图是依据Jones牧师等人之调查而绘成。 此行所记后也收在1856年出版的“美国舰队远中国海域与日本纪”。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图(同治7年,1868年) (局部图)

主要描绘大清帝国的版图。台湾在图中造型奇特,东部俱为山地, 沙马崎头(今猫鼻头)图中被画成与台湾分离的小岛。

沙马崎头(今猫鼻头)在当时被视为是台湾的南界。

图中文字提及:府境南北长二千八百四十里。这个奇特的台湾造型很可以 明显地看出当时的台湾“南重北轻”。



◎台湾与澎湖图 (清同治9年,1870年)

图中由南至北明显划出一条纵贯台湾全岛的“土番地界”线, 成为其后许多西方人绘制台湾全岛,原住民地图主要参考的蓝本。



◎广东省富文斋,全台前后山舆图 (清光绪4年,1878年)

根据考证,这张地图是由光绪初年台湾道夏献纶审定,余宠绘图监刻, 广东省富文斋摹刻,是根据当时实地测绘资料绘制而成。

地图上标示了衙署、汛塘、隘寮、路径、山川,以及城、街市等重要军事行政资料, 其中包括数年内开凿完成的北、中、南三路横贯“开山抚番”道路,以及新设立不久 的恒春县、台东厅的形势,可说是光绪初年为推展“开山抚番”等新政而完成的 初步地图测绘的成果。



◎帝国大日本新领部台湾地图(明治28年,1895年)

日本占领台湾的第一年所绘制出的台湾全岛图。基隆、淡水、苏澳、高雄等港都有放大图。



◎堡图(屏东一带) (明治37年,1904年)

日本占领台湾后,自明治31年(1898年)起进行“土地调查”。此项调查 的目的是在制作土地台帐(地籍清册)和地图(原图、庄图和堡图), 厘清土地所有权与订定地目,并详细查明地形。

明治37年(1904)完成 的464幅“台湾堡图”便是这项土地调查的具体成果。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