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060)

菁桐古道.百年古厝.石底煤矿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汐平公路

今天决定独自探访菁桐古道。对这条古道,我一直有着特别的好奇心。

古道的起点是我熟悉的汐止, 古道终点则是我钟情的景点--菁桐。上网找资料,关于这条古道的资料,却是相当简略, 只知古道的入口是在汐平公路的盘石岭附近。

今年四、五月间曾开车去探寻过。不料,我把汐平公路上的姜子头展望台误认为盘石岭, 在姜子头附近四处游走,苦觅不获,失望而返。

后来,问了网友,才知道古道就在盘石岭的土地公庙对面,入口处相当明显。今天便决定独自驱车上汐平公路探访这条古道。 盘石岭位于汐平公路最高点,由那里出发,走菁桐古道,约一个半小时,可走到菁桐,一路是下坡路。 我计划走古道到菁桐,然后再搭小巴士返回盘石岭。

出发!走汐平公路,一路沿着公路逐渐爬升上坡。经姜子头展望台,附近停了十余部车,有流动咖啡车,摆设咖啡座, 不少游客悠闲其间。过姜子头,就进入我不熟悉的路段,几年前我曾开车走过汐平公路至十分瀑布, 但已没什么印象。秋天的汐平公路,有些树木叶绿渐变黄灰,有份萧瑟气氛。汐平公路素有“小中横”之称, 景色秀丽,自不在话下。沿途林荫间有石桌石椅,不时可见到零星游客坐椅聊天观景,徜徉于这片山林之中。

图:百年古厝-吉庆居

看到“盘石岭”的标志时,心想菁桐古道应已在眼前了。

开始注意左侧是否有土地公庙,弯过汐止、 平溪乡界,往下走,却没看到庙,只好一直往前开。 到汐平公路14公里处,遇坍方,慢速通过,这么开了十分钟路,仍不见庙影。

心想不对,猛然停车,下车眼观周遭景致,似已下坡到半山腰, 若再往前开下去,平溪大概已不远了。

我一定是错过了菁桐古道口。但为什么没看到土地公庙呢? 想起刚才看到的公路坍方, 会不会是土地公庙已被土石流堙没了呢? 也不对,前一阵才刚读过网友骑脚车走汐平公路, 有提到这土地公庙,最近的辛乐克台风亦只是细雨微风而已,怎可能造成这坍方呢? 迟疑了一会, 决定返头找找看。

开车绕回,再爬上那弯曲的坍方路段,往上走,接近盘石岭,看到左侧有一户民舍, 门外有位中年男子在修剪围墙上的树枝。于是决定停车向他问路。 我开口问路,他眼睛一亮地回问:“你在找菁桐古道?”我点点头。 他说:“等我剪完这树枝,我带你去。”我看到民宅屋墙上漆 有“火金姑”等彩色字,心想这里应是一农庄。

这位农场主人向我解释,这里因环境不受外界干扰, 成为萤火虫的复育地,每年四、五月间可来此赏萤火虫。于是,他邀我进去参观, 顺便要拿一些菁桐古道的资料给我。我感到惊讶,问:“你有菁桐古道的资料?”他笑着回答:“这古道还是我整理过的呢!”

他骑着摩托车,载我进农庄,沿小径往下坡至山坳处,约几十公尺,在我眼前竟出现一栋古朴的百年石头厝, 对这眼前的景物,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位农场主人姓吴,向我介绍这百年古厝。这附近原本还有几户农家, 都是采用传统石头厝建筑,但已陆续搬离,原屋废弃于这附近的山林之中,就只剩这一户而已。 古厝正厅梁上挂着石匾,写着“吉庆居”三个字。

我注意到了古厝前有一古朴的石阶路往下走,竖立着指标,写着“先民古道”,我好奇问: “这就是菁桐古道?”吴先生着说:“不是,这是石底古道,一般人不知道有这条古道”。 他向我解释,其实汐止、平溪之间共有三条古道。于是,他邀我进屋,取出一菁桐古道导览图, 向我解释起这条古道的历史。

现存的菁桐古道以盘石岭为界,分为两段;自汐止东山溪谷至盘石岭为“汐止段”, 从盘石岭至平溪为“平溪段”,古道前段近汐止,人为开发较多,后段则在处于原始山林中,富于原始野趣。

听吴先生解说,愉快聊着,不觉已至中午,热腾腾的午餐也已煮好。吴先生热情邀我共进午餐, 我觉得不好意思,连忙推辞,但盛情难却,只好从命。吃完午餐,他叫孙侄带我绕农场一圈,在下方, 看到了三坑溪的上游,就在农场旁。绕回吉庆居,吴先生又拿了扶梯,邀我爬上屋顶, 向我介绍这平溪附近的地理环境。在屋顶,他伸手一指,正前方的山头为“三坑山”, 再远一点的山峰为“薯榔尖”,右前方高压电塔附近则是菁桐古道的方向。

他说,“石底古道”本来与菁桐古道在盘石岭交会,后来因汐平公路开通,石底古道一段被堙没。从他农舍附近往下走的 石底古道,因去年台风而毁损,勉强可行,但路况没有菁桐古道好走,他说有时间会去整理石底古道。

图:菁桐古道

接着,吴先生便骑车带着他的孙侄,我开车跟着,从农庄出发,开往盘石岭。接近盘石岭时, 我就远远看到那间土地公庙,目标真的很明显。

只是这座土地公庙位于弯道的这头,从汐止开车过来, 刚好有死角,我弯过来时,只注意会车状况,却错过了这土地公庙。

但我并不遗憾, 若没错过这间庙,又怎会遇上吴先生,这位菁桐古道专家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停好车,吴先生再用摩托车载我往汐止方向前行一段,为我指出菁桐古道汐止段的位置, 它的盘石岭出口在汐平公路二段282巷,这两段古道就交会于盘石岭。

汐平公路最高点的盘石岭,原本有块大石,先民往来汐止、平溪,必须经过此处,盘石而过,故名“盘石岭”。 汐平公路开辟时,将大石移开,只空留地名而已。吴先生还带我爬上小坡,介绍一块古石, 是当年开拓汐平公路挖出的古碑。来到古道口,入口处左侧有一简易咖啡色木板, 写着“菁桐古道”白字。这是吴先生自行竖立的标志。他对这条古道的情感,令人感动。

原以为汐平公路有小巴士,到了盘石岭看站牌才知道,这小巴士是汐止市公所经营的,终点只到盘石岭。 看来我走至菁桐,还得再爬上来。此时,吴先生热情地说,他可骑车到菁桐接我上来。我连忙婉谢好意, 这来回三、四小时,我应该可在天黑前回到盘石岭。

挥手道别,准备向前走。吴先生却说:“我再陪你走一段。”他将摩托车骑进古道,他的孙侄也跟着走。 吴先生再向我介绍一些古道特色,他指出某乱丛处有二座平埔族古墓,显示过去这里是原住民的居住地。

此外,这一段的菁桐古道特别宽阔,是因为日据时代辟为保甲路,利于马匹行走而拓建的,以便维护治安。 吴先生一路陪我走至肉板卡(卡字应为"山+卡")。这里是一处险隘,日据时代为治安维护的一处隘口。 再往前走,就更深入山林,摩拖车无法再前行。我们在此道别。

这时,吴先生豪爽地说:“我看还是我到菁桐去接你,你慢慢走,好好欣赏这条古道。到菁桐, 我再带你去看看菁桐古道在菁桐坑的几个登山口。”这份热情,我若再婉拒,也会不近人情。 于是我们相约三点钟在平菁桥的温泉商店碰面。然后,我独自步上古道。这一路就没有再遇到任何一个人, 独行于这条幽静的古道。

图:菁桐古道的石桥(距菁桐小镇己不远)

独自前行,这朴拙的泥土山径,散发着古味,深深吸引着我。古道特别的幽静,除了偶鸣的五色鸟外,几乎听不到蝉鸣鸟语声, 更为这古道增添几许幽意。

沿途除了些许崩坍,步道都还算良好易行。从盘石岭出发约莫半个钟头,遇干涸溪谷,路径与溪谷交错, 我直接走下溪谷,然后接回古道。沿途颇多笔筒树,充满荒山野径的气息。

相较于金字碑貂山大粗坑等古道过于人工化的石阶步道, 菁桐古道就显得格外纯朴原始多了。或许,正因为她僻处于交通不便利的盘石岭、菁桐之间,游客稀少,政府也未规划整修, 反而保有这份原始朴质之美。我是不反对政府整修古道。能够让先民走过的古道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子孙缅怀追思前人的足迹, 自然是值得鼓励的事。

我担心的只是主其事者做事草草、驴愚行事,只怕建设不成,徒然造成破坏古道而已。像貂山古道, 铺上大块的水泥石阶,变成现代化的观光步道,就让原本朴质的古道变的黯然失色。

走过溪谷,往上爬,遇叉路,左右皆有登山条。左窄右宽,我取右行。往左行,我想应是往三坑山的方向, 但不确定。再往上走,登上棱线,景观视野也跟着开展起来,回首望汐平公路,那吉庆居百年古宅就在对面远方的山坳处, 附近一条弯曲细如白丝的小溪,就是三坑溪了。古宅右侧不远的山峦之下,有一隐约的小径, 那就是吴先生所说的石底古道了。

独自在山林里,望着平溪群山,忆起上回走金字碑古道时遇到的那对中年夫妻所说的一句话: “其实台湾最美”。我深深认同这句话。如果用心看台湾,这小小的土地上, 处处皆可探幽寻奇。眼前这片丛山峻岭之间,就隐藏着三条先民古道,那百年历史的石头古厝, 也正默默诉说着先民荜路蓝缕、开山寻矿的历史。这山林间,蕴藏着多少美丽的历史沧桑,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

走到棱线尽头,又遇叉路,但有简易的指标,咖啡色的木板白底字,或许又是吴先生所立(写着菁桐向左50分, 汐平公路盘石岭向右40分),取左行,又开始下坡路,接下来这段路更为深入原始森林,清幽静谧、 遗世独立。不久经一高压电塔处,再前行,路已坍方,但有小径沿贴左侧的整段石壁,石壁布满苔痕, 小径直落而下,但有树藤可攀抓,不算难行。我不知道这里是否就是资料所记载的“大石壁”或是吴先生口中的“魔神仔洞”。

穿过这片石壁小径,就听到潺潺的溪流声了。我看到了下方的溪谷及石阶步道。 从菁桐修筑的登山石阶步道只到这下方处,部份被土石流冲毁。我从山径下至石阶步道, 再下至溪畔休息一会儿,脱鞋泡泡脚。溪谷上方有大块斜岩,形成一小岩瀑,更上方则有一池天然绿潭,深隐在这幽静的溪谷中。

未停留多久,我继续前行。这条石阶步道笔直而下,我可以感觉到,菁桐已经不远了。今天的古道行,走来轻松惬意, 由盘石岭出发,以下坡路为主,体力负荷轻,而天凉好个秋,让我走了一趟脸不红、气不喘的古道之旅。直下石阶路, 遇一石桥,桥下溪水清澈缓流。过桥,遇叉路,正式的指标出现了。向右往薯榔尖(平溪三尖之一)900公尺, 向左往菁桐650公尺。指标说,我一路走下来的这条笔直的石阶步道,是通往石笋尖(平溪三尖之一)的步道。 我有些纳闷,我一路走过来并未看到任何石笋尖的标志。

菁桐这边的登山口没有竖立任何“菁桐古道”的标志,这颇让人感慨。整个平溪、菁桐附近的石阶步道规划, 都是以攀登平溪乡的山棱为主(如孝子山、平溪三尖等山), 而未将菁桐古道规划进去。我认为古道没有铺上石阶也好,但至少应该有完整的指标及历史简介资料。 孝子山、慈母峰的步道花了2000万元,而据吴先生说,菁桐这一带登薯榔尖、石笋尖的步道就花了5000万元。 我听了是有些感慨的。

我往菁桐的方向走,沿途开始出现农田房舍,接近菁桐坑时,有一排闽南建筑型式的红砖瓦平房,并排于登山路途中, 那童年时熟悉的屋舍身影,又让人的心情有些悸动。从这排屋舍前直行,就是菁桐坑登山口,我由右侧小径而下, 走出来是二坑登山口。走出二坑口,是106公路。路口的屋舍门牌为“菁桐街74号”。我往平菁桥的方向而去。

图:菁桐的地标-石底煤矿旧矿业大楼

走到菁桐火车站,看时间才二点二十分。于是决定去探访石底煤矿,去年十一月, 曾带着妻女来过这个矿区,这里是矿业博物馆的预定地。 只是这个计划一直停留于规划中,未见动工。

从菁桐车站,跨过铁轨,走上对面的石阶路,爬上去,再向左切入,走近这架高悬空的红砖矿业大楼。抬望眼, 我注意到了矿业大楼最上一层的窗户已换上新的窗栏,似已经过修整,莫非菁桐煤矿博物馆已动工? 我也注意到这栋旧楼旁相连的一间房舍户外有掠着衣服,似有人居住于此,心里也有些纳闷。

爬上斜坡,从旧楼左侧有马路可绕往上方的石底矿区,我绕了上去,却发现这栋楼的上层后方已经整修成工厂仓库, 有堆积纸箱等货品。这里不是菁桐煤矿博物馆的预定地吗?我感到一丝的不安。再往前走,石底矿区前被筑起一门栅, 上头写着“私人土地,禁止通行”。我心想或许博物馆的计划已生变。

九二一大地震之后,政府搁置菁桐煤矿博物馆的预算,或许业主不堪长期等待,于是将矿业大楼自行整修, 或自用或转租,而原本荒芜的矿区可自由进出, 任意参观,如今竟也筑起围栅,禁止外人进入。这真是令人失望。

抱持着寻幽探旧的心情而来,我翻越门栏旁的矮栅,迳入这矿区。在这热闹的周日,因为门栏阻绝,整个矿区竟显得冷凄幽凉, 只我有一人漫步其间。废弃腐朽的钢筋、颓圮残存的屋舍、杂草丛生的小径,令人增添几许惆怅。 著名的石底大斜坑,那坑口已更为下沉,只剩一小处裸露于平地之上。若不再整理维护,下次台风来袭, 再一点点土石流,恐怕石底大斜坑就真的要永远深埋于地底之下。

石底大斜坑兴建于1937年,生产的石底炭(俗称“台湾煤”),蕴藏丰富,煤质绝佳,这里曾经是全台产煤量最多的单一坑口。 因为这个矿区,菁桐形成了具规模的矿业聚落,也造就了菁桐半世纪的繁荣。如今石底大斜坑几已被无情岁月、 无情风雨、无情土石所堙灭。

图:菁桐国小旁已荒废的日据时代菁桐医院

这时天空竟也下起雨来。这雨是带着感情的。我翻跳出矿区的栅栏,在雨中漫步,走回车站。 菁桐车站旁正在兴建三栋典雅的铁路咖啡馆,广场新铺上怀旧的铁道枕木。未来这里又将多了一处幽雅的场所。

逛回平菁桥,站在桥上,我俯瞰桥下溪畔附近的旧太子宾馆(如今已改为私人禅寺)。附近游客多, 平菁桥车流也穿流不息。菁桐失去了矿业做为经济支柱,但在国民旅游逐渐普及之际,又开启了另一次繁荣的机会之门。我衷心祝福小镇的未来。

吴先生依约定时间出现在我面前。他开着车,带着两位孙侄晚辈一道来接我。我感谢他的热情。 上了车,他载着我分别绕至菁桐古道的菁桐、二坑及石山登山口,让我实地了解古道在菁桐的三个登山口相关位置, 其间又顺道去菁桐国小。指着教室前面的一排树,他说这就是“菁桐树”。菁桐树是菁桐地名的由来。

菁桐国小前的马路旁有一栋几已残破不堪的日式屋舍,吴先生告诉我,那是日据时代的菁桐医院, 也是一处遗址,可惜现代年轻人知道的已不多,听说当地政府已计划要整修,加以保存。 我心想,这个计划会不会又只是风中的承诺,随风而逝呢?

从平溪返回盘石岭,路途约七、八公里远,中途吴先生还向我介绍一条望古古道,是由望古走山径,经姜子寮山、 姜子寮绝壁至汐止的一条古道。经过三坑溪畔时(也是我迷路折返之处),他指向溪畔一条隐约可见的小径, 那就是石底古道了。车再往上开,经一处连续弯路,车晃人也跟着晃,吴先生笑着说, 这里便是汐平公路俗称“摇篮弯”的路段。

回到了盘石岭,今天的菁桐古道之行也接近尾声。没想到自己有此幸运的际遇,对菁桐古道也更多了一分感情。 吴先生给了我些古道的资料,他盼望我多向别人介绍这条历史古道。虽然我在茫茫的网路世界里, 只能发出微小的声音而已,但我答应,我会尽力将这条古道呈现于世人的面前。

旅游日期:2002.9.22


[行程记录]

10:40汐平公路...10:47仁爱桥(东山溪谷)...10:50秀岭山庄...10:56姜子头展望台... 11:01盘石岭...11:11绕车回头(注:此处约为汐平公路14.5公里大转弯处,溪畔有一隐约小径,正是石底古道) ...11:20盘石岭农庄...12:20盘石岭...12:30菁桐古道入口...12:55遇干涸的溪谷...13:10遇叉路(向右行) ...13:15在棱线望吉庆居...13:25遇道旁左侧有高压电塔...13:35走石壁狭径...13:39至石阶路,下溪谷(休息10分钟) ...13:56遇石桥...13:57叉路口(右往薯榔尖,左往菁桐坑)取左行...14:05遇"石笋尖登山步道全区导图"指标... 14:11闽南红砖屋...14:15二坑登山口...14:20菁桐车站

[附注]如何前往菁桐古道?

(1)由汐止方向出发:走全程(约3小时),可从汐平公路约4公里处, 过东山溪的仁爱桥附近,约10来公尺,右侧有东山路指标,右转东山路,这即是菁桐古道汐止段的登山口。 出口为汐平路二段282巷,再往前走,约20公尺,即是汐止、平溪交界的盘石岭土地公庙处, 为菁桐古道平溪段的入口。山友可走全程,亦可走汐平公路直上盘石岭,走平溪段(约1.5小时)。

(2)由菁桐方向出发:有三个登山口:
a.菁桐坑登山口:入口就在菁桐地标-石底煤矿红砖矿业大楼旁。 从菁桐火车站面对大楼,登山口在建筑物的左侧,柏油路旁有一小径,小径旁有绿色栏杆护栏。
b.二坑登山口:位于106公路上,由平菁桥再往木栅方向约几十公尺, 有台北客运站牌(二坑站),登山口处的咖啡色屋舍为菁桐街74号(如图,咖啡色民宅左侧斜坡往上, 即为二坑登山口)。面对登山口,往右马路走,约十来公尺有一巷口,就是往菁桐坑登山口的方向。 这两个登山口十分接近,搭火车者,可选从菁桐坑登山。
c.石山登山口:出菁桐火车站,向左转,沿着车站前马路直行(往平溪的方向), 约500公尺(中间会先经过菁桐国小),注意看左侧有一无栅栏的平交道,过平交道的产业道路就可通往石山登山口。 平交道口有标志,但不明显,要稍留意。

[菁桐古道沿途景点]

(汐止)东山溪谷---石硿子---玄道宫---中坪---石牌---入裨内---盘石岭(中点)--- 肉板卡(山+卡)---乌崎巢----云雾谷---魔神仔洞---菁桐(终点)


[山友回响] 感谢山友小柳补充以下资料:

2004.01.26.菁桐古道

由菁桐街74号进入,来到竹笋尖登山步道全区导图,现在这边已设有‘菁桐古道’的指标, 顺着指标前行,越过溪,往盘石岭(汐平公路)方向前进,走到步道的尽头,右侧为魔神仔洞有(告示牌)。 右上方有登山条为原古道山路。左侧有指示牌往盘石岭、肉板卡(汐平公路),为新开拓的路线: 穿过小山洞,光线可射入,洞里有点湿泥,而后路迹明显,坡度缓升,沿途多少可发现一些石砌的遗迹, 整体感觉较原来的古道更为“原始”,快到山顶可见一指示牌(盘石岭、水返脚),不要紧张, 以为走错路,其实(水返脚)就是汐止旧称。越过山头向下行,与原古道相接,有指标。 续前行一路平坦,经过肉板卡,出汐平公路。

往平溪方向前进,过12公里指标,续行即可看到火金姑的字眼,这里就是有“百年石厝”的农庄吴先生的家, 现在古厝后方及左前方的樱花正盛开着桃红色的花,配上古厝及春联,那有说不出的感觉, 反正就是年节的气氛。现场看了就知道。有空过来看看。

有幸遇吴先生,当时正忙着整理环境,但还是乐心的邀请我参观古厝,言谈中表现出以古厝为荣的感觉, 还说可以带朋友来。得知我从新的路线走来,说我可以写出来,我笑笑答之网路上已有,他却道没有这一条啊, 所以写了这一封信,希望能补原先菁桐古道的不足。当然吴先生还是热心的骑着机车载我到古道叉路口,送我一程。

小柳2004.01.27 (注:网路资料,需时时更新补强,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附录1]菁桐古道简介(本文由盘石岭农庄吴振隆先生提供)

平溪群峰阻隔,清领时期水返脚(今汐止旧名)人翻山越岭、跋涉山林,入山菁桐坑垦荒落户,居民来往平溪、汐止两地。 挑扁担运送菁桐、大菁、薯榔、粮食、茶、烟草、鸦片…等物资,而踏踩出来的一山林小径,距今已有百年以上, 甚至更久远的一条山路---菁桐古道。

日治时代平溪山区为探勘蕴藏丰煤田,商人投入巨资进行开采,而移入大量人口,平溪成了矿业重镇。 虽开辟了平溪铁路,但以运煤为主,菁桐古道乃是通往汐止的要道。明治44年(1911年)平溪隶属于台北厅水返脚支厅, 为实施保甲政策,而将狭隘路面拓宽为六尺宽的“保甲路”,以利马匹进行入山治理。古道原自(汐止)保长坑溪、 东山溪入山,昭和14年(1939年)保长坑至石硿仔拓宽为四公尺,可通行汽车。 步行古道所望见汐止至菁桐高压输配电路为昭和15年(1940年)所完成。

民国六十年代平溪通往木栅、瑞芳、汐止等之公路相继辟通,交通工具便捷,古道已无人烟; 只得等待寻幽登山客的探访;缅怀先民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拓荒的精神,留给后人深思的人文历史脚迹..。

菁平古道由汐平公路东山溪谷登山口入山,经石硿子山区、石牌、作裨内、废神仔硿,至菁桐坑。 古道路汐止段约三公里,平溪段约四公里,行程约三小时。汐止段垄野阡陌,农舍园圃散居山林。 平溪段苍穹郁林极具挑战性,富有热带雨林的探险味道。古道路线清晰可见,沿途还有通往多处独立家舍及耳空龟山、 姜子寮山、石底古道、三坑山、石笋尖、薯榔尖等分支登山步道。

菁桐古道路途地形变化多端,平缓、陡峭、迂回盘桓,正是登山者脚力的考验。 层层山峦、青山翠谷,植物资源丰富,原生林带绿荫浓密、四季花草风情,鸟叫声不绝于耳。 基隆河源头泉水淙淙,水澈见底,颇有原始野趣。还留有矿坑口,昔时矿工家舍, 矿场风味十足,引发思古幽情,它是岁月的轨迹;古道除了可作为丛林旅游、探险、健身外, 更可一探庶民生活的一段沧桑。


[附录2]吉庆居百年古宅简介(本文由盘石岭农庄吴振隆先生提供)

“吉庆居”采用原地打石,是以“就地取材”自立造屋方式,用三万多块大小石头相互勾丁“平行砌” 及相互斜倚45度“人字砌”(又称“人字躺”)等砌法,堆叠砌筑而成牢固的石屋。昔时几乎是封闭的山林农家; 因石头不腐杇可以永久保留,正好供我们当做研究捕捉先民生活真实的岁月痕迹。

日治时代平溪石底,汐止石硿山区开采煤矿资源,吸引外来人口入山讨生活,先民利用大地资源求生, 此地又有石头可建屋,而决定居在此山林环绕的隐密山谷,过着半耕半矿的生活,跋山涉水到平溪约须一小时, 到汐止须二小时。主人很希望让人有一探竟,一番见解,体验昔时山林农家,披荆斩棘, 艰辛奋斗的历程,或自享有古朴静谧山居悠闲森林野趣原味。

吉庆居建立在背山面南的小平台上,屋后有山作为挡风屏障,生长其上的竹木亦可破风, 阻隔了凛冽的东北季风。屋前山田及山溪环抱,因日照可及,水气一直产生,形成上下对流作用, 而吸收了足够的阳光和热能,这对动植物的生存和健康相当重要,此即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道理。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吉庆居是建筑在“天人合一”的传统风水思想中,利用永续经营的观念, 充分利用“地形”并配合“天时”,及人与自然之“环境风水”的居住模式。

吉庆居为传统建筑结构ㄇ字型三合院,“一条龙”大厅供奉神明祭拜祖先,大房“芝兰室”、 二房“丹桂轩”为卧房,左右两房是小孩、长者之房间。“护龙”做为灶脚(厨房)、呷饭间、浴厕, 猪舍建于屋外。并有小池塘,可养鱼、饲家禽。

吉庆居盘据于姜子寮山麓盘石岭山坳处,辽望三坑山、薯榔尖、层层山峦景色。它一块又一块叠成的石头屋, 坚固无比,再大台暴雨、地震摇撼,也摧毁不了;这就是先民的智彗结晶。进入屋内冬暖夏凉, 漫步在屋前石块埕、石阶梯古道,犹如踏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思古幽情涌现心头,原始的建筑特色, 山林农户的人文、历史在此展现无遗。

[行旅照片]

汐平公路。
盘石岭(标高550公尺),汐平公路最高点。
汐止、平溪县界所在的土地公庙,土地公庙对面有
"欢迎莅乡指导"的直立标志,标志后方即是古道入口。
盘石岭农庄大门口(位于盘石岭附近的汐平公路上)。
吉庆居。
吉庆居大厅。
吉庆居。
菁桐古道入口处宽阔的步道,大部份的游客只是在入口处一带散步逛逛而已。
(左侧菁桐古道标志图为吴振隆先生所立)。
吴振隆先生立于肉板卡(山+卡)标志处为我解释古道历史。
肉板卡隘门,为日据时期保甲路,为维护治安防而在此设置隘门。
从古道上眺望平溪诸山。
菁桐古道。
接近石笋尖、菁桐时,古道的泥土路已被铺上完整的石阶。
菁桐古道的石桥(距菁桐小镇己不远)。
菁桐的地标-石底煤矿旧矿业大楼。
石底煤矿矿业大楼。
石底大斜坑,曾经是全台煤产量最多的单一坑口,
如今坑口几乎被堙没,只剩一小部份露出地面。
石底煤矿(矿区之一)。
石底煤矿(矿区之二)。
平菁桥头的石雕作品(矿工采煤)。
菁桐火车站,平溪线观光列车带来观光人潮。
菁桐国小旁已荒废的日据时代菁桐医院。
菁桐国小内教室前有六七棵菁桐树。

[行旅图] 相关地图:菁桐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