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034)

大溪.斋明寺.御成路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斋明寺古道路口

今天特地请假,本想一登大屯西峰,不料老婆娘家有事,一大早就载着她回中坜,于是改变行程, 决定独自去桃园大溪镇走一走。说起大溪,想到的是逛老街和买豆干,以前去过几次,不脱这种旅游模式。 今天则想走访大溪镇近郊的几条古道,领略不一样的大溪风情。

由内坜出发,走外环道接东西向快速道路,接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一路前行,不过半个钟头, 抵达大溪入口处、横跨大汉溪的武岭桥。我未过桥,直行,约一两百公尺,路旁出现“斋明寺古道”的标志。 这附近有两条著名的古道,另一条则为“御成路古道”,都是早年大溪、龙潭间的往来的道路。

斋明寺古道,因古道经过位于福份山的斋明寺而得名。入口处位于大溪对岸,地名为“粟子园”。 斋明寺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一百六十年历史,为大溪镇最古老的佛寺,国家三级古迹。

进入古道,沿着平坦石阶路前行,两旁林木幽然,一路无人迹,静谧安详,令人怡然。沿途虽然冷清, 但这种“安静的游荡”(自然旅行家刘克襄着的书名),令人能静心品味古道风华。踏石阶漫步而行, 体验先民生活,比起在大溪老街买豆干、逛公园来的有意思。

图:斋明寺古道,落英缤纷

沿着古道一路缓坡而上,古朴的石阶引人思古幽情,踩踏间,有味哉!据说,这段路最早是采用大溪的鹅卵石铺设而成, 民国十二年(1923),再改成以大汉溪石铺设成石板步道。当时大汉溪无桥可行,居民必须以渡船过溪, 沿这山路石阶爬至斋明寺朝拜。

行走约五分钟,抵一苏氏祠堂。古道至此与一柏油道路交会,越过马路,续上行,可看到斋明寺古朴的石造牌楼。穿过牌楼, 沿途夹道种植杜鹃花,在此时节,花季已过,花自飘零,缤纷飘地,石道散落白花点点。花已残, 然轻微花香扑鼻。愈走愈深入,周遭更静谧,三两斑蚊飞来恼人,大概此处少有人迹,斑蚊难免兴奋, 而我今日匆匆出门,忘了带防蚊喷液,白白便宜了这恶蚊小虫。

再前行约十分钟,上了坡,即抵达了斋明古寺。由此前行,古道已辟成柏油道路,为斋明街。斋明寺占地颇广,寺宇本身不大, 但腹地辽阔。寺外西北大小停车场约可容纳百辆车,寺外东南则遍植林木,全寺占地约2~3甲, 隔着大汉溪与大溪遥遥相对。寺宇外观朴素幽雅,无壮丽的雕栏壁画,仅有简朴的石柱石墙, 大门联柱左右各书“庄严凭法音”、“圆觉悟禅机”。我还没踏进这座寺,就被寺宇朴质的外观所吸引。

图:斋明寺正殿

斋明寺外立有解说牌,详述寺之沿革,内文颇为详尽注1

走进斋明寺,庭院空荡无人。寺宇主殿建筑风格无一般传统寺庙的色彩艳丽,而是朴素幽雅的传统农家三合院造型, 显现禅林道场纯朴的风格。

一只老狗坐卧于院内石椅旁,态度安详,无视我这生人的闯入,佛门之狗果然好修养。寺中草木齐整、 石椅石阶与池园相映,静谧而清雅。正殿前有莲花池,观音石像。 两株约三层楼的南洋杉,苍劲挺立于莲花池前,宛若两支巨大的禅丈矗立于院前, 有气节干云之势。

寺前两座日式石灯,左右各一,右题“遍照光明”, 左写“佛光普照”。石灯基座刻有“明治三十九年在住岐阜县人”, 西厢房的壁柱题字署名年代则为同治十二年(1873),在在显示此寺历史悠久,历经清廷、日治政权, 寺宇建筑及题署年号交杂着本土及异国风格。 我轻抚着这年代久远的石灯及砖壁,赞叹此寺经历代住持增修,始终能保有这初始的朴质原味,简单而幽雅, 颇得禅门纯朴精神。

佛寺,理应如此。台湾虽然佛教昌盛,大师辈出,然而各地寺庙颇以建筑壮丽为荣,宗教法会竞相侈靡, 佛教领袖与达官贵人相互援引,广召信众,竞逐声誉,则离佛门清净本意亦远矣。

图:御成路古道(又名九号崎古道)

在斋时寺停留约半小时,然后沿着斋明街前行,寻找附近另一条“御成路古道”。 沿途却不见古道的标志。经过聚落处,渐渐热闹,觉得不对劲,一路走至热闹的员林路,才确定走错了路。

今日参考的旅游书路线是从御成路古道走向斋明寺,而我却逆向而行。停下脚步仔细研判资料。 书上只简写着“经中正理工学院后门,至斋明街,走进长长的旧眷村,到底往右, 再走个十分钟左右可至斋明寺”如此而已。

在斋明街上,不见中正理工学院的踪迹, 但见不少眷村公寓,我只好回走至离斋明寺约十分钟路程的附近,在众多巷道里, 找出一条看起来“长长的”巷子,于是走进一试。穿过此巷,在巷尾处,两旁一排平房眷村, 约是三十年前的旧式眷村房舍,这景象让人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反攻大陆”的年代。

穿出巷道,竟一眼就看到了中正理工学院后门,有惊喜感。这种旅行时寻寻觅觅、却不期而遇的乐趣, 让人陶醉 (注:此长巷为斋明街46巷)。这也给了我些心得,旅行者的记录必须精确,若旅人稍为用心, 抄下此巷巷号,则远比“走进长长的眷村”式的文学描述更能提供读者正确的导引。

沿着这条柏油路往下走, 不久,在一转弯处,看到“御成路纪念碑”,终于确定了这条柏油路即为旧古道之一段。原碑文内容已模糊难辨, 石碑背面有大溪镇公所重刻原文,内容大致记载御成路古道兴建缘由及捐献者芳名录。 “御成路古道”(又称为“九号崎古道”)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由林本源等人筹建, 为龙潭通往大溪的要道。

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来台,地方人士募款整修,取名“御成路”,并勒碑纪念,正是我在此处看到的纪念石碑。 从纪念碑前行不远,柏油马路右侧竖立一“御成路古道”标志,从此处右叉路往下走,即为保留原貌的古道。 一转入古道,沿着宽阔的石板路缓坡而下,立即让人融入一种历史情境中。古朴的石板路,林荫宜人,空无人迹, 惟有五色鸟传来咕鲁声伴我而行。古道呈之字型,有两处大转弯,约十分钟左右,即走出石板路古道, 接着古道变为柏油路,让人觉得遗憾。

斋明寺及御成路古道都短而美,小巧幽雅,因为临近市镇,城市开发的结果,难免于逐渐堙灭, 所幸还能保存这一小段原貌供后人凭吊追思, 比诸草岭古道金字碑古道, 后者因深处僻壤,故得以保全完整。不过大溪镇的古道离马路近,亲近可及,不必花太多时间, 就能体验先民足迹,亦颇值得一游。在古道与柏油路交会处有一新修建的土地公庙及广场, 一旁为桃园大圳第3号隧道口的出水渠,盖有铁栏杆,以防人员跌落。

从栏杆处向下俯视, 大圳于此穿山而出,隧道渠洞口宽约近三公尺,水湍甚急,向大溪镇奔流而去。土地公庙系桃园农田水利会所修建, 用以护佑桃园大圳,土地公基座有碑文叙述桃园大圳于民国五年(西元1916年)兴工,十一年导水路完工, 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通水,滋润桃园台北二万二仟公倾农地等历史,因值通水七十周年,故建庙且勒石为文纪念。

图:桃园大圳殉职者供养碑 

土地公庙前不远的道路旁立有一纪念桃园大圳工程死难者纪念石碑,其文字朴质,年代久远, 为当年承揽大圳工程的日本泽井组合资会社所建。我在此碑伫立良久,读其文, 感慨颇深注2

在抄录碑文时,原只打算记录桃园大圳的兴建始末,没想到后来竟爬上石碑逐字抄录碑石上每一个模糊且陌生的名字。 碑文最后一句:“鸣呼!后之览斯者,其亦知所自来欤。”既深悼亡难者,亦期勉后人饮水思源,对前人的付出与牺牲应心怀感激。

碑文上为兴建桃园大圳而殉职者多为日本人,让我有复杂的感受。过去的教科书只突显日本殖民台湾的高压统治, 却刻意忽视日人建设台湾的一面。那一时代,日本人积极建设台湾,也积极侵略中国。日本治台的历史,触及了 台湾族群间不同的历史记忆,又因涉及统独议题,使这段历史始终暗晦不明。日本人在台作为,血腥之处,固应批判, 建设之处,亦不应抹煞,这都是曾存在的历史事实。然而台湾各党派或族群间因政治立场壁垒分明,各取偏史, 相互攻讦,既扭曲历史,亦拨撩族群情感,令人感慨。

沿着柏油道路往下走,看到道路旁篱墙上涂鸭文字, 写着“中国猪”、“日本狗”等相互辱骂字眼,让人隐隐不安,也使这段古道之旅的最后一程变得有些不平静。 我不禁回想起斋明寺的宁静气氛,那幽雅的闽南殿宇、那古朴的日式石灯,那砖壁的“同治”年号、那灯座的 “明治”年号,都是台湾历史的一部份,也都在斋明寺里安然相处,不也静默点明历史的事实,展现了包容与智慧。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六祖慧能曾言,这句话值得当前有影响力的政治与媒体人物深思躬省。

从桃园大圳供养碑沿路而下约几分钟,连接大溪粟子园出口,路口旁为中油加油站。从此处回头往大溪方向, 走回几百公尺远的停车处,看看时间已十二点多,于是驱车过武岭桥,进入大溪镇。(~未完待续

旅记日期:2002.04.19


【行程记录】
10:44 桃园医院出发…1:00 东西向高速公路…1:07 下北二高大溪交流道…11:20 斋明寺古道入口…11:25 苏氏祠…11:34 斋明寺... 12:05离开斋明寺..12:05 续前行, 柏油路, 左侧为军营…12:28 御成路纪念碑着.. 12:40 供养碑...13:05 御成古道出口..13:15取车,开车过武岭桥,进入大溪镇。

(斋明寺地址:桃园县大溪镇员林里斋明街153号)

注1:斋明寺沿革碑文如下:

福份山斋明寺创立于清朝道光年间(西元一八四0年代),开山第一代住持性悦法师出家受戒于南海普陀山法雨寺, 返台后结草庵于此, 静修渡众,供奉由南海请回之观世音菩萨,寺名“福份宫”,法统始继南海。 清同治十二年,第二代住持黄士琴时,邑绅发起献地, 改建为瓦筸堂宇,更名“斋明堂”,当斋教龙华派盛行,因应机缘,法脉转承龙华。

民前一年,第三代住持胡阿九居士任内,士绅江 健臣、黄近水、江连枝等人诸氏发起募建广大殿宇及东西两厢,民国元年竣工。第四代住持江连枝居士任内, 礼鼓山泉涌寺圣恩法师为师,法号雪莲,法脉再转承鼓山曹洞宗,举办在家受戒会多次,渡众最力。 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增建第二道东西两厢及民国十八年在寺后兴建萃灵塔,民国二十六年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 ,应信徒要求,乃与日本曹洞宗连系,易名“斋明寺”。

第六代住持江张仁居士全面整修寺宇、建造本寺入口斋明桥、 扩展参道,并于民国六十七年改修增建萃灵塔。期使本寺革新再造、永续发展, 毅然于民国八十八年力邀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接任第七代住持。回归正信禅寺, 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推展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法务。本寺草木扶疏, 寺容幽雅,邻大汉溪畔,远眺近望,迭成美景,往昔?津归帆与灵塔斜阳,并列大溪八景之一。


注2:碑文如下(原文无标点符号):

桃园大圳开凿工事,自新竹州大溪郡龙潭庄三坑仔桃园郡八块庄大湳,长四里,隧道延长五千六百拾间, 暗渠四百五十间,开渠二千四百拾贰间,水桥八拾三间,工事归合资会社泽井组包办, 以大正五年十一月兴工至十一年四月告竣,由是灌溉之利大开,平畴有艺,润物多孔, 财用日足,追惟工事中殉难及病殁诸氏厥功,特为建追善供养塔并勒载姓氏,垂诸绵远。鸣呼!后之览斯者,其亦知所自来欤。

森田德次郎 吉野重幸 江石象 岩井米太郎 松浦春良 吉田七郎 藤原龟吉 内山匆太郎  佐藤七五郎 羽田野信 竹下作太郎 北村花 李德春 松田平左卫门 尾常太郎 松田兼松  张海 萧阿一 黄熟水 吕业 李阿成 漆原平八 林传 和田井  褚孙禄 后藤喜一郎 林升增 山本仪太郎 黑田浅藏 濑户政美 桥本丸 桥本千代  濑田德藏 田中清平治 许泉 陈天章 西林芳 王发 游添 小阪民四郎  小阪胜 山本新太郎 吴林祥 张金水 铃木芳枝 村田熊吉 村井乙五郎 大串大吉  秋山时 李清标 中西芳 保田兴一家族某 渊山某 保田秀太郎家族二名 
大正十一年十月 施主 泽井组
荒井吉二 许新发 王山林 林母王氏英


[行旅照片]

斋明寺东厢房。
斋明寺西厢房及石灯。
御明路纪念碑。
桃园大圳第3号隧道口(上覆栏杆)。

[行旅地图]